著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彭羅斯,曾提出了一個不同于大眾宇宙觀的宇宙理論,即 循環宇宙——宇宙的過去來自上一個時代的結束,宇宙的未來將會誘發下一場大爆炸。
彭羅斯提出了循環宇宙理論
中間的存在時間,如果要用一個詞來總結,我會用壽命。
目前宇宙中星體的生命周期基本是在誕生、滅亡、再誕生的循環往復過程中來回徘徊。地球作為宇宙行星之一,自然也有壽命走到盡頭的那天,但星體壽命較之人類實在過于漫長,因此估計人們也不關心地球啥時候「咽氣」。
但知道自己最終一定會死,和知道自己可能明天就死,感受肯定是不一樣的吧!
地球的壽命最終會中止在哪一天呢?
你感受到了嗎?
目前地球由于人類活動對空氣和環境的污染,表面溫度越來越高,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來自大自然的警告都在提醒人類,要收斂一點,不然我們會失去賴以生存的家園。這是人類活動給地球帶來的影響。
但除了外界影響,地球本身的原因也在促使它提前「關機」!
根據《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刊登的一篇顛覆人類認知的報道稱, 地球的內部正在快速冷卻。
《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上刊登的相關文章
地核的溫度在4000到6800攝氏度之間,這個溫度能瞬間把所有生物都烤成焦炭,但地核對地球生物而言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地核有內核、外核,內核呈固態,外核呈液態一直在流動。 這個流動產生了地球磁場,維持著我們的大氣層。
而美國和瑞士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地核與地幔交界的地方, 有一層布里奇曼巖,能將地核的熱量傳遞給地表,至于它能傳遞多少,目前還很難測算。
地幔邊界的作用過程
除了布里奇曼巖,地核與地幔交界處還有一種叫 橋錳礦的物質,它也是重要的導熱中介,通過橋錳礦, 地核的熱量傳導率是研究人員預測的大約1.5倍高。
就是說,地核的熱量能很容易地傳向地幔,再傳到地表散出來, 這種散熱的行為會讓地核加速冷卻。
如果之后地幔的冷卻加速,布里奇曼巖也會慢慢冷卻,變成過氧化物,產生更高的導熱效果,讓地球內部冷卻的更快。
那麼,地球耗能究竟有多嚴重?為什麼會說地核冷卻會促使地球提前「關機」呢?
地核能量究竟為地球提供了哪些助力?
曾經,地球還在年輕階段時,地表覆蓋著巖漿海。過了幾百萬年,巖漿慢慢冷卻,地表成了又硬又脆的殼。但地球內部的巖漿沒有停止活動,于是我們有了火山,有了被擠壓的千奇百怪的山脈和各種各樣的地形。
人們以為,多次的火山噴發能表示地球內部一直處于活躍狀態,溫度也向來很高,卻沒想到,地球內部的溫度竟然在持續下降,能量在不斷消失。
這些年地球的溫度一直在不斷下降
地質活動隨時都在進行,不管人類能不能感覺到。這些活動都會造成相當大的能量消耗。 火山噴發、地震都是地球在向外釋放能量的表現,而支撐它們運動的,就是地核中強大的熱源。
此外,就算沒有地震和火山的爆發,地球也在以其他方式靜悄悄地釋放能量。比如地殼中含有很多 放射性元素,它們釋放的能量也是地球的內部能量。
地球從來不像某些人以為的那樣,有厚厚的地殼壓著,能把能量牢牢鎖在地球內部。而且說不定, 當地球耗盡能量后,會變得跟火星一樣貧瘠。
地核能量時刻都在釋放,最終會慢慢消耗殆盡
人類研究了火星很久后,確定它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它上面沒水,溫度還低,土壤貧瘠的什麼植物都活不下去。
但人類通過火星探測器,在火星兩極的冰蓋下發現了鹽水湖,還在巨大的隕石坑里找到了礦物質鹽。這說明,火星有可能在很久很久之前,也有地球差不多的環境。
火星雖然表面有大量的氧化鐵覆蓋,導致它看起來紅紅的,像顆燃燒著的星球,但其實它的內核早就冷卻了。沒有內能,火星便不再產生磁場,所以它的大氣層也很稀薄,根本保護不了它。
火星大氣層很稀薄,根本無法在宇宙中保護其的原始環境
所以才有那麼多的小行星和隕石撞擊火星,留下隨處可見的隕石坑。加上太陽風的襲擊,讓火星像寸草不生的戈壁灘。
要是地球的內能基本消失,以后也會落到火星這樣的下場。更關鍵的是,地球質量比火星大,能量消耗也比火星快,說不定真的無法活到正常行星的平均年齡。
至于地球還能再撐多久,目前沒人能給出明確回答。
蘇黎世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研究布氏巖如何導熱時,開發了測量系統, 可依然無法計算出地核的能量什麼時候散盡。
用于測定布里奇曼石在高壓和極端溫度下的導熱系數的測量裝置
我們目前能夠肯定的只有, 地球「失能」后,地表的溫度會大幅降低,到時候人們不用再擔心溫室效應帶來的災難,反而應該擔心地球進入極寒后,生物們該怎麼生活下去。
災難電影《后天》里給觀眾展示過地球突然冰封會造成什麼后果,但在那樣的情節中,只要人穿的厚一點,有取暖器材,是完全能活下來的,根本不足以表現出地核冷卻的結果。
災難電影《后天》里出現的冰封場景并不能完全體現地核冷卻后的恐怖場景
當然,地核冷卻是目前人類還想象不到的情況,它到底能造成多大的災難,人類能不能抵抗的住那樣的寒冷,我們都不得而知。
不過也許地核冷卻也有一定的好處,比如, 不會再有火山噴發,海嘯、地震這樣的災害都會減少,甚至完全消失不見。沒有了地球的內能,地球的內部圈層活躍度也會降低,地表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都會增加。 現在流行的病毒,說不定也會再次被冰凍。
氣溫驟降能夠將病毒都冰封起來
但這一點點好處跟弊端比起來,我們寧愿不要。
正如前文提到的火星現狀,我們會失去磁場,進而失去大氣層的保護,太陽風就可以在地球上橫行霸道了。
太陽風不是地球上那種讓人舒適的自然風,它是 帶電粒子流,它以超音速射出后,能連續不斷地掃蕩地球表面,嚴重灼傷生物。
我們現在有大氣層的保護,在太陽底下曬一段時間皮膚都會受傷,更何況 沒有大氣層的保護,人類根本無法直接暴露在陽光下。
大氣層是保護人類不受太陽風傷害的重要存在
太陽風還會擾亂通訊,若是發生了強烈的太陽風暴,高壓電的變壓器可能會永久損壞, 全世界的電力設施都會受到影響。我們的 衛星會受傷,地面導航系統全部中斷,甚至連電子設備都無法使用。
此外,網絡也會中斷,到時候, 人類不僅處在一個完全被冰封的世界,還將回到過去的「原始」社會。
那麼我們有沒有辦法在地核冷卻后,給它補充能量呢?
如果地核冷卻,能給它補充能量嗎?
辦法倒是有,可人類不一定承受的起。因為地球是行星,它跟恒星的內核有個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 地球無法進行聚變,想要補充能量, 就得靠其他行星或隕石撞擊。
雖然大氣層缺失后,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機率確實會增大, 但我們看看火星, 它被撞的那麼厲害,能量補充夠了嗎?
所以,我們還是考慮一下,地球關機后,人類該何去何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