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底,日本的「隼鳥二號」曾抵達距離地球約3.4億公里的小行星「龍宮」,8個月后它成功在「龍宮」著陸并取下地表標本。
不少人好奇,日本的航天技術難道已經這麼發達了嗎?竟然可以在幾億公里外的小行星著陸。
日本隼鳥二號在2019年登陸「龍宮」并且成功取樣
巧合的是,就在所有人震驚「隼鳥二號」成功帶回標本之余,我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帶著月球土壤返回地球的消息也迅速傳開。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媒體開始對比中日兩國的航天成就,有些嘩眾取寵的媒體甚至故意拉踩,說「隼鳥二號」的技術難度要比「嫦娥五號」大得多。
那麼事實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這兩個探測器究竟哪個技術難度更高一些呢?
「隼鳥二號」是日本「隼鳥」系列航天探測器的二代產物,其前輩「隼鳥一號」早在2010年就曾從糸川小行星取得土壤樣本返回地球了。
隼鳥號探測器有兩代產物
但是「隼鳥一號」的旅途并沒有「隼鳥二號」這樣順利,它在運行途中曾多次出現通訊中斷和燃料泄露現象,甚至當時一些科學家都認為它已經兇多吉少。
除此之外,「隼鳥一號」的供能設備也很落后。它的太陽能電池輸出很低,接近一半的鋰蓄電池都在運行途中報廢。
正因為出現了以上的種種狀況,「隼鳥一號」在后期才千瘡百孔。最終它在2010年返程途中被燒為灰燼,只有攜帶著樣本的回收艙成功著陸。
隼鳥一號最終在2010年結束壽命
有了失敗的經驗,日本便著手開始研究「隼鳥二號」。
首先新的隼鳥號在天線方面做了升級,以此來保證可以與地面保持正常的通訊。
其次,因為之前的隼鳥號因反作用輪損壞出現過一系列故障,所以「隼鳥二號」增加了一個備用的反作用輪。
事實證明,日本科學家對新隼鳥號的研究很成功。2014年12月3日,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二號」成功從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
隼鳥二號于2014年發射,2019年登陸「龍宮」
2019年,「隼鳥二號」成功在「龍宮」著陸。第二年,它將「龍宮」地表物質的標本扔回地球,不久后它的回收艙也成功著陸。
「隼鳥二號」是第一個采集攜帶小行星地下物質并帶回地球的探測器,同時它也發現了「龍宮」有氨基酸存在。
而相較于日本的航空探索目標,我國并沒有從小行星上入手探索太空,而是選擇了距離我們較近的月球。
嫦娥五號就是我國第一個實現無人月面取樣并帶回地球的月球探測器。
嫦娥五號是我國第一個實現無人月面取樣的月球探測器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進入軌道。12月1日晚上,嫦娥五號開始準備著陸。在著陸過程中,嫦娥五號不僅需要調整姿態,還需要將相對月球速度從大約1.7千米/秒降至0千米/秒。
幾十分鐘后,嫦娥五號成功著陸并開始獲取月壤標本。
12月17日,嫦娥五號帶著月球土壤樣品成功返回地球,這對我國的航天事業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的流程
那麼一個是在幾億公里外的小行星著陸,一個是在平均距地球約38.5萬公里的月球著陸,這兩項航天任務到底哪個更有挑戰性呢?
我們先來說說登陸小行星會面臨哪些問題。
小行星通常質量都比較小,所以它們的引力就會相對較小。這就意味著,探測器無法被小行星吸引,而且就算探測器成功著陸,也不能簡單的用輪子前進,因為小行星的引力不足以讓輪子吸附在地表。
小行星的引力不大,探測器登陸不能簡單依靠輪子前進
除此之外,小行星通常都距離地球比較遠,它不像我們熟知的月球,距離地球平均約38.5萬公里左右。航天器如果想持續飛行幾億公里,所需要的能源就會很多,所以 在登陸小行星的過程中,能源短缺也是個很大的問題。
而登陸小行星會面臨的第三個問題就是 通訊信號不好。以「龍宮」為例,這顆小行星距離我們約3.4億公里。在如此長的距離制約下,無線電通信延遲會很高,信號也會隨之減弱,到時候人類可能就不會收到傳回的完整數據。
距離也會成為數據傳輸和收集的問題
反觀 如果想登陸月球,不僅需要克服部分登陸小行星的問題,還需要克服月球引力過大的問題。如果在著陸的過程中探測器速度不能降到一個合適的范圍,很容易就會直接墜落。
可以說這兩項航天任務都很困難,但相比之下,小編認為還是登月更難一些。在這里可以打個比方,探測器登陸小行星就像在太空中與另一個航天器交匯,因為二者都處于零重力的環境,不會存在碰撞的風險。
登陸月球則截然不同, 探測器在著陸的時候會被月球引力影響,之后就會加速向月球駛去,即使月球引力僅有地球的1/6。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探測器不能將自身的速度調節到和月球引力平衡的一個狀態,就很容易墜毀。
登陸月球需要探測器幾次變速,達到變軌條件
可以說,「隼鳥二號」登陸「龍宮」要面臨的問題嫦娥五號都面臨過,但是登月要克服的引力「隼鳥二號」卻永遠不會體會到。
如果這個還不能夠證明登月的技術難度要比登小行星大,我們還可以從各個國家航天事業的成果著手進行比對。
世界上成功登陸小行星的國家有日本、美國和歐盟,但在這些國家中,歐盟和日本并沒有探測器成功登月。
日本未能完成登月的航天計劃
有些人可能會好奇,那中國登月成功,不也沒有登陸過小行星嗎?事實上我國已經計劃在幾年內登陸2016HO3號小行星并采樣帶回。可以說我國航天事業發展雖然起步較晚,進步卻很大。
回看日本,他們并不是對月球毫無興趣,而是多年嘗試登月失敗后才轉戰小行星領域。早在1978年時,日本就曾提出探索月球的想法。1990年,日本發射了「飛天號」月球探測器,但最終這個探測器墜毀在月球。
21世紀以來,日本斷斷續續也提出許多探索月球的計劃,但最終大多都不了了之。
日本最新的好客號登月計劃就是以失敗告終的
此前除了日本,還有許多國家都希望成為第四個在月球軟著陸的國家,但是它們也都以失敗告終。這足以說明 登月技術難度要比登陸小行星大得多。
當然了,即使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再快,仍有不少「鍵盤俠」在妄自菲薄,認為日本的航天技術或許早已超越中國,這種說法實際上很不客觀。
日本的小行星探索技術是要比我們強一些,但這并不是日本自力更生的結果。二戰以后,日本雖為戰敗國,但卻受到了來自美國大哥的特殊照顧,航天領域也不例外。
而且「隼鳥二號」并不是日本獨自研究的成果,而是多國合作項目。
隼鳥二號的成果并非日本一國之功,還有其它國家的參與
反觀我國,從發展航天事業到現在,都堅持自主研發。因為擔心中國取代自己世界的霸主地位,美國在航天事業方面對我國實行卡脖子政策,為此美國航天局不僅公開表示禁止美國航天員與中國航天員進行技術溝通,還不允許中國參加他們的國際空間站項目。
現如今,我國不僅有了屬于自己的天宮空間站,還逐漸成為航天領域中的佼佼者。相信在不久后的將來,我國的探測器登陸小行星且采樣成功的成就也會很快進入航天發展史。
未來中國的航天成就將會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