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我們常常這樣想,人老了,有存款和退休金,還有孝順的兒女,就會很幸福。
再看看現實,很多老人,退休了,兒女也混得不錯,但是每天都怨聲載道,還和外人比,自己的退休金太少,別人的孩子混得更好。
也有一些退休老人,生活比上班時更忙,不僅幫忙帶娃,還幫兒女拼事業。做了太多的事情,都是免費了,甚至倒貼錢,怨氣就自然冒出來了。
終究會發現,退休之后,拼的不是金錢,不是兒女,而是心態。
01
有「爛梨心」的退休老人,日子不好過。
有一對老年夫妻,買了一箱梨子。
每天,女人都從箱子里,找出幾個爛了一點點的例子,把爛出削掉,遞給男人。
男人知道,女人持家不容易,因此事事都順著女人。
過了一個星期,梨子吃完了。
人們發現,這對夫妻,一個好梨子都沒有吃。于是,有人寫了一副對聯 :「放著好梨吃爛梨;吃了爛梨爛好梨。」
類似的情況,在一些老人身上,頻繁冒出來。
男人遇到打折的超市,買回一個布拖把。
女人認為,家里的拖把,還能用一段時間,不必要更換。于是,新拖把放在角落里,舊拖把繼續用。
終于,舊拖把徹底壞了,夫妻開始用新拖把——才發現,新拖把放了幾個月,一些布開始腐朽了,只能勉強用一用。
桌子上,有隔夜的菜,夫妻舍不得扔掉,熱一熱,吃了。男人發現腸胃不舒服,就花了一百多元,去了一趟診所。
回頭看,一碟菜,也就是幾塊錢。
有多少退休老人,什麼都不缺,但是什麼都要用「舊」的,什麼都不舍得扔掉。他們說,這是節儉。卻不知道,節省了這筆開支,卻用了另一筆開支,節儉的效果,適得其反。
一個人,有了爛梨心,就會每天接納一些糟糕的事情,一邊吐槽,一邊干活。
比方說,舊拖把不好用了,效率不高,效果不好,抱怨著,但是繼續干活;爛梨吃著,味道不好,但是勉為其難地吃了。
不知不覺,我們老了,節儉的習慣還在,但是節儉的認知卻跟不上。
把不好的東西扔掉,新的東西才能用起來,給生活帶來快樂和便捷。
相對來說,退休的人,就算錢花光了,下個月也不愁生活開銷。生病了,也不要自己全部掏腰包,經濟上不是那麼難。
稍微大方一些,給生活開銷做規劃,你會發現,生活真的可以好起來。
02
有「半寸心」的退休老人,過得心滿意足。
有這樣一副對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原來,人生的一切,都是一半一半的樣子。
一半幸福,一半痛苦;一半得到,一半失去;一半過去,一半將來;一半工作,一半休息;一半愛別人,一半被人愛;一半白天,一半黑夜;一半糊涂,一半清醒......
不管你走多高,其實仍舊在半山腰。畢竟,這山望著那山高,沒有幾個人,可以到世界第一高峰。
不管你退休金多少,仍舊是「不高不低」,比你錢多的人,比比皆是。也許,有人的存款利息,都比你的退休金更多。
不管你和誰相處,都不會無條件滿足你,人家也要做自己。也有人回懟你,讓你很不愉快。
夫妻相愛一生,但是看不習慣愛人的東西,太多了。比方說,他喜歡抽煙,也會醉酒;她愛化妝,但是掩蓋不住老年斑;她說話大聲,不像是女人。
兒女混得不錯,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兒女不是大老闆,是老闆,也收入不高,無法變成世界首富。
人人都想健康,但是生病的時候,總是有的。太無奈了。
《省心錄》中說:「器滿則溢,人滿則喪。」
原來,人在追求圓滿,但是能算是圓滿的,只有「蓋棺定論」的時候,才說得清。
享受追求的過程,才是大智慧。抱著一顆「半寸心」,總是在路上,說明自己還有追求,還有朝氣,多好。
03
有「慈悲心」的退休老人,活成一股正能量。
星云大師說:「用慈悲的心體貼關懷,用慈悲的眼看待萬物,用慈悲的口隨喜贊嘆,用慈悲的手常作佛事,那麼,即使是一無所有,都足以安身立命。」
慈悲的老人,最能夠得到別人的關愛,因為他本身就愛著別人。
心中有慈悲,看什麼都順眼,還愿意搭把手。
退休了,但是我們還有余熱,能夠去巡邏,可以去釣魚,或者去幫助農村的親戚,耕種一畝三分地。
為什麼,很多人不敢攙扶老人?因為怕訛詐吧。
如果你一直行善,人家都知道你是好心人,看過你的形象。你跌倒了,自然不怕沒有人扶,人們還爭著來扶。
不是退休了,就可以放任自己,而是要善待別人,堅持自律。
給了別人希望,自己的心中,也會有一個春天,涌入一縷陽光。
04
人老了,也要修行;修行的關鍵,就是修心。
千萬不要被「有錢能使鬼推磨」之類的歪理邪說,迷惑了自己。也不要相信,有兒女就一定會幸福,關鍵是自己的心態如何,待人的原則是什麼。
作家亦舒說過:「快樂是一種心態,天堂與地獄,其實只有一念之差。」
一輩子,幾十年,一晃就過了一大半,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不要把美好,寄托在明天,把當下當成幸福吧。
心有多好,命有多好,福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