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好幾天沒來上班,上門探訪發現她生病臥床。
她的兒子在家,以為他請假照顧生病的母親,誰知他坦言:「我不是請假,我是辭職了。」
轉頭望向同事,她淚流滿面,瞬間明白:同事生病,一定跟她兒子辭職有關。
果不其然,同事是被兒子「突然辭職」的舉動氣病的。而她的兒子,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
「我討厭數字,討厭體制內的工作!她非得強逼我,似乎不把我逼死不罷休。」她的兒子對她滿懷怨氣。
問她兒子自己喜歡什麼單位、什麼工作,他竟然搖搖頭,說自己啥也不喜歡,十六年寒窗已為母親完成了讀重點大學的夢想,現在累了,只想歇歇。
擺明他是想「躺平」,難怪他的母親急得也躺下了。
同事在兒子讀小學時失婚,她的丈夫文化程度偏低,年輕時因為機遇賺了一些錢,後來無能為繼,于是自暴自棄,家里「戰爭」不斷,不得已倆人失婚。
從失婚之日起,同事就下決心把兒子培養成有文化、有作為之人。
她狠抓兒子的學習。兒子也聽話刻苦讀書,一路都是重點學校,從重點國中,到重點高中、重點大學。
兒子大學讀的專業也是她選定的,她覺得學金融穩當,以后工作可以穩定。
兒子一直按照她的指引前行,但在大學畢業,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后,兒子卻走不動了,或者說不想走了。
其實兒子以前看似「優秀」的人生之路,是「空心」而行,是被母親推著麻木前行。
現實中類似于同事兒子這樣披著名牌大學的閃耀外衣,內心空洞無追求的青少年大有人多,只不過同事兒子較為典型罷了。
有人曾在一所名列全國前茅的名牌大學做過調查,發現存在「空心」病,對學習和未來感到迷惘的人竟然接近40%。
這些大學生一路拼搏,終于考上名牌大學后,完全失去目標。他們似乎已經實現了父母的期望,完成了家人的使命,人生到達一定的高峰,后續不知該追求什麼了,玩游戲、無所事事成了日常。
職場中,希望休閑,只應對日常工作,無所追求的年輕人也大有人多。
情感類節目中,曝出年輕人工作之余大多玩游戲、聚會玩樂,而刷手機更是年輕人打發時間的慣用方式。
沒有目標、沒有追求的人群中,不乏高學歷的人。少時努力,長大后日漸平庸已見怪不怪。
知乎上有人問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沒有目標?」,網友的回答很扎心,父母要反思
那就是:
很多人從小學、國中到高中,都是被老師和家長推著前行的,沒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搞不懂自己想要什麼,習慣于被安排,一旦離開父母、離開學校,就迷茫了…所以有目標才怪呢。
而沒有目標的人生,注定一片荒蕪。
所以,家長相比于抓孩子的學習成績,懂得幫助孩子樹立目標更為重要!
幫孩子樹立長遠目標,應充分尊重孩子的興趣。
目標有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盡早幫助孩子樹立長遠目標,會讓孩子更有方向,更有動力。
但孩子太小時,認識會處于模糊不清中,家長的引導、幫助必不可少。
然而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喜好,家長幫助孩子樹立個人目標,不是簡單設定要考哪所重點大學,而是要想清楚將來成為怎樣的人。
一般來說,孩子上小學五、六年級,或國中時就可以跟他們探討樹立目標的問題。這不能是家長依據社會熱點或自己的經驗跟孩子確定,而是要結合孩子的優勢和興趣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憧憬未來。
樹立長遠目標,尊重孩子非常重要。只有孩子感興趣,目標才有可能引導孩子為之努力。
見過為孩子樹立「鋼琴家」目標的家長,每天逼孩子練琴,孩子被逼得「淚水漣漣」。見過希望孩子將來成為「計算機人才」的家長,將孩子強行送往編程培訓班,孩子不是在那里傻坐就是逃課……
凡是孩子沒興趣的,再「高大尚」的目標,最終也化為塵埃。
樹立目標,要跟孩子探討,而非家長一廂情愿。
歐美發達國家,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跟他們討論這個問題了。
但在我們國家,大部分家長都著力抓孩子學習成績,很少跟孩子討論未來。
對于孩子而言,盡早幫助他們樹立起感興趣的可行目標,學習才更有內驅力,他們的人生,也才更有追求并能持之以恒。
幫孩子設定短期小目標,應獲得孩子真正認可。
人生一世,會有很多短期小目標,并需要不斷調整。
求學階段,考多少分,考入哪所學校等,都可以成為短期小目標。
但不管哪一個小目標,設立時家長都要和孩子共同商量決定。
再則,生活在變,學業在變,孩子的見識、思維也在變,孩子的目標也會跟著變。
但每一次目標的改變,都必須發自孩子的內心。換句話說,目標變與不變由孩子決定,家長只能從旁「保駕」,讓其「不失不偏」。
現實中,幾乎大部分家長,不管大目標還是小目標,都是自己說了算。
孩子剛剛跨進小學的門檻,不少家長給孩子立下目標:考試必須達到多少分;成績要在年級前多少名。
尤其在學習生涯轉折階段,如小升初考試、中考、大學聯考,很多家長立下的目標更是非常清晰:必須考上某所重點學校,連學校的名單都很明了。
甚至連同孩子學習的專業,將來從事的工作,家長都一手設定、安排。
有一名孩子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問我目標,目標都是家長定的,我不用想,想也是白想。
如果所有目標都是家長設定的,孩子半途停步「躺平」還真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