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出頭的斜杠青年若喬,之前是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經理,後來自己出來創業,做過品牌主理人,現在也在幫別人做一些地產、文化藝術類的咨詢。
她和丈夫、狗狗一起生活在北京一處65㎡的小房子里。
若喬的丈夫是影視從業者,也就是做電影的,所以夫妻倆對家的審美、居住的舒適度,都有著一定需求。
加上若喬特別喜歡昭和時代那種老式沏茶屋的感覺,所以她的家, 不管是器物、傢俱或色調,都有著濃郁的做舊感。
家里的絕大部分器物,都是若喬旅行帶回來的老物件。
它們被她帶回來后,全部都擺在家里,讓家有了一種不太好用一個特定的詞匯去定義的風格。
有點像日式咖啡屋,或者是zakka。
但不管怎麼說,它都是若喬的心安之所。
無論外界有多紛擾,工作有多辛苦,只要回到家,躺在舒適的沙發上,就能感到無比幸福。
原始戶型是個65㎡的兩室一廳,雖然空間不大,但勝在有個32㎡左右的露台。
改造的時候,設計師里白把露台的一半包入室內,留另一半在外面,將房子變成了三廳一室,并保留了大量的公共區域,僅留一間臥室。
改造前后戶型圖對比
入戶大門外做了一個抬高,并在網上找了家店定制了馬賽克壁畫圖案。
設計是若喬自己出的,每塊馬賽克的顏色都不一樣,光是里面的綠色和白色,就包含了深深淺淺好幾種,視覺上看起來靈活又有趣。
打開入戶門繼續往里走,是一條窄窄的玄關走廊。
在進門的右手邊,用柳宗理的胡蝶凳搭配中古質感的鏡子,布置出了一小處端景。
除了玄關,家里還有很多地方,都用了鏡子做裝飾,可以折射出其它角度,很有流動感。
進門的左手邊,是加了一面墻過后,專門隔出的衣帽間。
朝向玄關的一側,里面是一個旋轉鞋架。
現在的玄關廳沒做太多布置,也沒安排什麼固定傢俱,等未來若喬有了小孩,這里將會改成客廳(現在的客廳改成臥室)。
衣柜沒有固定在墻面上,成本很低,全下來就幾百塊錢,以后若是改造這個區域,直接扔了也不可惜。
掛衣區左側是一面洞洞板,可以懸掛鑰匙、墨鏡、牽引繩等小物,特別整齊。
另外,若喬還獨創了一面穿衣鏡固定在上面,需要使用的時候,可以將它像門一樣打開,不用的時候就折疊起來,不占空間。
為了不讓衣服雜物露在外面顯亂,若喬特意選了個帶有絲絨感的綠色簾子,用來遮擋衣柜。
它與家里綠色的磚相呼應,簾子一拉,便能讓整個玄關廳整潔又清新。
因為未來可能還會改造的原因,玄關廳并沒有設置太多傢俱。
為了消弭無趣感,衣柜對面,通往臥室的門洞右側,擺放了個淘來的竹制茶幾,茶幾的台面上可以用來放花。
與茶幾搭配在一起的,是一個折紙元素的白色吊燈,一眼看過去特別驚艷,很適合整個空間簡單、質樸的底色。
玄關門廳外有個露台,它與室內以折疊玻璃移門相隔,玻璃門旁放著一個L型十八指屏風。
天氣好的時候,可以把移門全部推開,室內與室外連成一體。
從玄關門廳向右走,就能抵達小客廳。
打掉兩個空間之間的墻體,做了個正方形張口,并在上面鋪設了與邊柜同色的木板。
現在,這里是朋友們都很喜歡坐的地方。
客廳的人、玄關門廳的人,也有了隔窗相望的趣味。
從入戶區進入客廳,特意做了一個抬高處理,讓空間有了一些層次感。
台階的側面還專門貼了小小的馬賽克畫。
客廳的整面書墻其實就是展示區,不管是書籍還是之前收藏的紀念品、畫作,都擺放在上面。
這些大大小小的物品,就代表若喬和丈夫兩個人,是它們家的自白。
書墻的擱板是松木材質的,刷上櫻桃木色漆后,與沙發搭配在一起相得益彰。
書架下還預留了4個電源插座,方便未來在這里增設光源。
書架上書籍的陳列也有小小的技巧。
比如若喬會專門把一本書給翻開,有點像書店。
設計靈感,就來源于她逛過的兩家書店:東京戴冠山的鳥屋書店,和曼谷的open house。
這兩家書店給她的感覺,是他們不僅僅在陳列書籍,而是在陳列一種生活方式,并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傳遞出來。
若是只把書碼得密密麻麻整整齊齊,就太無趣了。
另外,被翻開的書也會經常更換,有時翻開的是一幅畫,有時是一張話劇海報。
書柜的頂上放了字幕印章:I‘m not a morning person。
其實這些細節都不算起眼,但若喬覺得,只要自己玩得開心就好了。
畢竟,家不是一個博物館,不會經常有外人來看。
從客廳繼續往里走,是開闊的餐廳。
餐廳區域的核心,是被三個餐邊柜和一個壁掛系統包圍著的圓形餐桌。
坐在餐桌前,無論起身去往哪個區域做事情,動線都很便捷。
餐桌左側,是只有20多公分的白色墻上書架,目前主要用來放唱片機、黑膠、畫冊。
每一塊層板都是磁貼的,特別靈活,如果未來有在家辦公的需要,可以把它的下面改造成放電腦的寫字台。
若是想改變格局,也能把它直接取下來。
餐桌后面是開放式餐邊柜,柜子上面排列著不少掛畫。
它們與實木傢俱和花花草草搭配在一起,文藝又自然。
餐桌對面是廚房。
廚房門洞左右兩側分別放了兩個餐邊柜,一邊用來做咖啡,一邊用來收納小電器和茶具。
門洞左側的柜子上方墻面,用美式復古廣告紙做裝飾。
轉角的位置還有一塊上海老花磚,它是琉璃材質的,特別吸睛。
與餐廳連接在一起的陽台,當做休閑區和雜物間使用。
陽台左側擺了一張鐵藝收納架,可以存放不少雜物,平日里將它外面的白色簾子一拉,絲毫不影響空間顏值。
剩下的部分,全部被規劃為休閑區。
若橋把它做成了一個小型花卉的植物區,兩把躺椅、一塊亞麻地毯、幾株大葉子的南方植物,在這里用餐的氛圍宛如戶外。
舍棄了廚房門,將它做成開放式的樣子,還在門洞四周特意涂刷與墻磚同色的綠墻漆。
除了傳統吊柜外,櫥柜上方墻面還增設掛架,常用物品直接掛在上面,方便取用。
下柜采用高低台的形式,符合人體工程學,備餐、炒菜、洗碗時都不累腰。
帶有木紋的柜體與瓷磚特別匹配,再搭配上在網上淘的把手,復古氣息隆重而濃郁。
台面是米白色的石英石,沒有純白色的突兀之感。
推開玄關正對著的木門,里面就是臥室小套房。
這個臥室門是若喬自己找來老木頭,然后畫出圖紙后,找了個給咖啡館做門的廠家定制的。
雖然他們用的松木一般,細節質感也不如成品傢俱,但那些小小的瑕疵,與打造出了她想要的風格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除了臥室,衛生間門、電視柜等大部分傢俱,都是這樣定制來的。
更有意思的是,臥室門的門鎖,是若喬淘了很久后,找到的上海老公寓銅鎖,打磨過后保留了舊舊的銹跡。
入口位置的圓弧形小角落,是包裹外露管道后形成的。在這兒放張老沙發,再鋪上一塊地毯,窩著看書特別舒服。
閱讀角對面是梳妝區,這里用了mcm風格的壁掛系統,左側的下面是個老縫紉機。
縫紉機是以前一個同事的奶奶用的,挺有故事。
睡眠區與休閑梳妝區之間的地面,有個高低差。
它沒有被處理齊平,而是保留著原來的高低錯落,讓家更有層次感。
臥室內部沒有做任何多余設計,就用壁燈和頂燈裝飾了一下。
但作為睡眠區,舒適和放松的感覺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若喬專門去訂了浪漫的竹編床頭,再搭配一個箱體的床體,美觀又實用。
床尾處先做的新風,后加了收納系統。
這個收納系統其實塑料抽屜+掛桿+外簾,簡單便捷。
衛生間面積不大,但暗藏玄機。
它的綠色主色調與廚房遙相呼應,雖然沒有在同一個視線范圍內,卻也保證了家的整體感。
為了方便日常使用,衛生間做了干濕分離,干區與濕區以定制的白色谷倉門相隔。
馬桶和花灑都是白色的,造型偏圓潤。
壁燈是比較昏暗的燈光,能夠讓人在如廁時,也沉靜下來。
干區由洗漱柜和洗衣機、烘干機組成。
洗漱柜內部沒有底板,方便放收納用的小推車。
洗衣機和烘干機旁的墻面上,懸掛著烘衣服時用的羊毛球。
羊毛球的背后有一個水龍頭的開口,未來可以在這兒再增加一個小洗衣機。
搬進新家后,若喬給它取了個名字: cheese house。
為什麼叫cheese house?
因為她很喜歡春上村樹一篇名為《我們像芝士蛋糕形狀的家》的短篇小說。
小說講的是一對買不起大房子,只能住在鐵路旁的一個很小的、三角蛋糕形狀房子里的年輕夫婦。
他們清楚自己住的是陋室,卻依然珍惜當下,努力而樂觀地生活著。
小說里有一句話,特別打動若喬—— 陽光是免費的。
她覺得自己的家也是這樣,雖然是個老破小,但陽光很充裕,她可以把它打造得很溫馨。
這就是它65㎡小家名字的由來。
而未來,若喬會繼續豐富自己的家。
用自己的審美、喜好和生活狀態,讓它變得更加舒適、浪漫、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