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正在管教兒子,本挺順暢的,兒子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可當他看到爺爺走近的時候,突然撲到爺爺懷里大哭了起來,把我都嚇了一跳。
接著,爺爺直接把孫子拉到懷里,對我說:「你干嘛又說他呀,孩子很聽話的,就不能好好說話嗎 ?」
我忍不住辯解:「他這幾天作業做得很亂,說他他也不聽。」可爺爺卻依然覺得是一件小事,嘴里小聲嘟囔著:在家里做作業肯定是沒有氛圍的呀,孩子不專心也很正常,下次不這樣不就行了嗎?
說完,拉著兒子的手,轉身就走了。
類似這樣的事情,想必不止我家才有。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老人總會忍不住插手,雖說是心疼孩子,但長此以往,其實對孩子的成長并沒有什麼幫助。
老人插手孩子的教育會有哪些危害呢?
我們常說「隔代親」,指的是很多老人對孫輩的愛護超過了自己的子女,這點確實很讓人羨慕,但如果這份愛變成了溺愛,就會阻礙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
1、孩子難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愈發肆意妄為。
父母教育孩子的初心,是想讓孩子改掉自己的壞習慣,希望孩子變得更好。但如果這個時候老人總是出來護短,導致教育過程被迫終止,那孩子就很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就沒法糾正和精進了。
2、父母的權威性降低,難以再教育孩子。
雖說我們都主張父母和孩子要進行朋友似的相處,但是適度的威信對孩子的教育還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如果老人總是喜歡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橫插一腳,甚至直接訓斥,反駁父母的決定,時間長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就會降低,也不會受到孩子的尊重,最后讓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路上愈發艱難。
3、孩子喜歡投機取巧,不腳踏實地。
如果孩子每次犯錯后,老人的介入都讓他有了逃避懲罰的機會,久而久之,他就會明白誰是自己的靠山,只要找對人犯錯就不會受到懲罰。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種思想也就愈發的根深蒂固,讓他變得喜歡投機取巧,不腳踏實地地做事,容易讓孩子誤入歧途。
老人為什麼要插手管教孩子呢?
說白了就是隔代親,現在家里孩子少,可能會有2個甚至4個老人來寵一個孫子,這種濃厚的感情會讓這些老人無法忍受孩子受到一丁點批評和委屈,下意識地就意識地就會站出來保護孩子,甚至會和父母吵架。
1、老人習慣包辦 。
很多家里,孩子都是小皇帝、小祖宗,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老人也習慣了包攬孩子所有的事情,哪怕面對父母的管教,他們也會下意識地意識地進行辯解和維護。
2、因為心疼溺愛孩子 。
尤其是孩子在老人身邊長大的家庭,這種現象尤為明顯。
比如,好久不見的父母教育孩子時,老人只說一句話,就可以懟得他們啞口無言,「孩子從小就是我們帶的,你們只負責生,從來就沒怎麼管過,憑什麼一回來就批評他。」
老人疼孫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如果溺愛而讓孩子無法教育,就會適得其反了。那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4個妙招,讓老人不再插手孩子的教育問題 。
兩代人的教育觀點和方式都不同,確實是會引發一些家庭矛盾,處理不好,極易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第一,父母要提前和老人做到思想統一。
首先,父母要從孩子未來的發展角度,向老人講清楚家庭教育的利害關系,讓老人從心底里認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提前和老人約法三章,讓老人知道并不是什麼事情都不能插手,而是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尤其是影響品行的方向,老人堅決不能插手,哪怕父母對孩子要求比較嚴苛,也要忍著。最后,面對老人的固執或無理取鬧,父母可能要進行多次的耐心溝通。如果父母和老人的思想不一致,就會讓孩子有機可乘,達不到教育的最終目的。
第二,盡量不要在老人面前管教孩子。
理由有2。
1、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他知道老人疼他,所以就會下意識地意識地扮可憐,博取老人的同情,而老人一旦心軟,事情也就搞砸了。
2,父母在老人面前有時說話、做事都會有些顧忌,沒法暢所欲言,很難達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父母要在家中樹立絕對的權威形象。
記得有次春節回家教育孩子時,老人也是直接插手,看著孩子有些得意的表情,我很嚴肅地說到:「不要以為爺爺奶奶幫你求情,事情就可以大事化小,這件事情本來就是你做錯了,誰求情也沒用,你要明白,在教育你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是有絕對權威的,誰來了都救不了你。」
雖然,事后我也和老人將道理講清楚,并就自己的強硬態度道了歉,但這件事也讓孩子知道,家里還是父母說了算,這對后期的溝通是否有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四,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做到溝通順暢且及時。
如果父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缺乏陪伴,沒有情感鏈接,全部交給老人帶,那孩子不聽父母話也是正常的。
再加上父母一上來就想管教孩子的話,孩子只會越來越抗拒,親子關系也會變得很疏離。
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更是一個父母要進行終身研究的課題。
老人疼孫子本沒錯,他們插手父母管教子女,從某個角度上看,終究還是因為愛,如果直接阻止或呵斥,只會讓老人覺得委屈甚至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