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美妝時尚
植物
綜合推薦
生活小妙招
装修
育兒分享
歷史趣聞
影視新聞
奇趣
歌曲明星
历史故事
健身達人
生活常識
軍事
心靈語錄
星座课堂
熱點新聞
设计
酷車
搞笑貼圖
大马新闻
老年生活
美食菜譜
全部
    
為什麼不建議對孩子說「考不好沒關系」?一位心理學家回答了
2023/09/07

前些日子去表姐家,一進門就看到外甥滿臉不高興的樣子。

原來外甥暑假作業寫得一塌糊涂,數學題連續錯了好幾頁,表姐一檢查完,氣得火冒三丈,拿起作業本就是一頓罵。

「整天吊兒郎當,不好好學習,難怪期末不及格!」

一旁的姐夫看氣氛不對,趕緊走過來當「和事佬」,一邊勸表姐不要那麼兇,一邊安慰孩子:

「沒事沒事。咱學不會考不好沒關系,到時讀個厲害點的專業,學個一技之長啥的更重要。」

看似很有道理的一番話,卻讓我聽出了問題來。

不想孩子因為學不好、考不及格自信心受挫,便告訴他「沒關系」,這類的表達根本起不到鼓勵安慰的作用。

反倒會因為它背后暗含的「否定」,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打擊。

孩子沒考好,瞎鼓勵只會讓他越來越差

如今越來越多父母知道,孩子個性敏感、脆弱,平時不能太多打擊、嘲諷和責備。

于是習慣用「沒事」、「沒關系」這樣的表達,打消孩子的緊張和恐慌,試圖用無所謂的態度鼓勵孩子再接再厲。

只是,孩子聽到這種話,會怎麼想呢?

一場家長課堂上,主持人問所有父母一個問題:

「孩子沒考好,回到家你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現場的答案基本就兩種:一種質問為什麼沒考好,另一種則開明地安慰道「沒關系,下次努力就行」。

表面上,似乎后者更能讓孩子接受一些。

為了驗證是不是真這樣,主持人邀請兩位家長分別扮演父母和孩子,重現問題的場景。

結果卻發現,扮演孩子的家長,一聽到「媽媽」說「沒關系,下次再努力就行」這句話,心情沒有覺得輕松,反倒感覺比被罵一頓還難受。

這樣的體驗,經歷過的人才知道。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可無一例外地,每個人的思維都出現強烈的反彈,很快就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只白熊的形象。

這個著名的「白熊效應」放在教育中同樣適用:

越是不愿孩子放心上,孩子越在意。

這在某種程度就是一種「負面強化」作用,常常把「沒關系」、「不要緊」掛嘴邊,非但不能給孩子正確的鼓勵,還會讓孩子越學越沒自信,對學習和考試越抗拒。

不恰當的語言表達,對孩子的殺傷力遠遠超乎預期。

父母用意雖好,但孩子聽起來完全不是一回事

《陪孩子長大》一書中,作者盛琳表示:

「很多家長不知如何疏導孩子的情緒,為了不給孩子增加壓力,不斷提醒孩子‘不要緊張,放平心態’、‘考不上本科沒關系’。

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焦慮感。」

之前廣西一個男孩,期末考試「考砸了」。

雖然父母口口聲聲說「沒關系,不怪你」,可他還是受不了,直接拿了2400元現金離家出走。

無獨有偶。

廣東一個國中女學霸,考試失利成績掉到前十外。

結果聽到媽媽和奶奶安慰自己「下次考好點,這次不要緊」后,竟氣到把英語書撕掉,情緒崩潰。

相信父母表達的初心用意是好的,只是在緊張的學習壓力下,這些話只會被孩子解讀為:

「父母這麼說,看來是已經不看好我,對我沒信心了……」

「他們根本不懂,也不關心我,他們都看不出我有多在意難過。」

「我學習有困難,可他們只在意我考得好不好,從沒想過給我支持和幫助。」

別責備孩子喜歡想多,容易曲解父母話語的用意。

越是對自己有高要求,被學習壓得精神緊繃的孩子,越聽不得這些無關痛癢寬慰的話。

明明考試、學習是現階段特別重要的任務,他想方設法讓自己投入其中,逼自己和別人一樣刷題、寫錯題本。

結果父母一句輕飄飄的「沒關系」,瞬間抹殺掉自己的努力。

不管多用心,言辭多委婉,孩子聽到的盡是父母對自己的否定,從而滋生出更強烈的挫敗感。

促使孩子進步的,是他的底層感受、內在驅動

著名主持人李小萌在暢銷書《你好,小孩》分享過一對母子的故事。

兒子18歲以前,那位媽媽一直都住在老家,就算家庭拮據,她也沒有拋下兒子外出打工,而是一直陪著兒子上大學。

每天的生活起居,她都悉心照料,還常常關注到兒子的心態變化。

大學聯考前夕,兒子心情一度煩躁,靜不下心學習,看的東西不入腦,便把腿綁在桌子腿上,逼自己看書。

她回來一看,一邊了解兒子這麼做的緣由,一邊忙著開導兒子,勸兒子別做這種傻事。

每次兒子唱歌,就算跑調,她都不準別人說,為的是讓兒子好好減壓。

十八年來,這位媽媽一直陪在兒子身邊,「照顧孩子的情緒」。

逗兒子笑,讓他發泄情緒,讓他減壓,從不說任何一句類似「媽媽以后就靠你」的喪氣話。

正是她時常關注到兒子的內在感受,兒子大學聯考前狀態越來越好,後來不僅上了大學,還讀了研究生,留在一線城市的高校當老師。

父母教育孩子、培養孩子,最重要的不是靠外力的輸出,指示孩子往哪里走,該干什麼。

相反,想要把孩子從挫敗感中拉出來,得給他足夠的溫柔和尊重,看到他的需求,滿足他,孩子才可能喚醒內在的動力管理好自己、支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真正好的教育,永遠都充滿正向積極的力量。

父母切實的關注、體貼,正確的激勵和引導,才是幫助孩子撥開云霧見月明的「神手」,讓他愿意克服障礙、困難,積極主動探尋成長和進步的路。

想讓「鼓勵」發揮真正的功效,要這樣做才對

對孩子而言,當他們學習遇到困難或遭遇其他挫敗事件時,恰恰是教育的好時機。

這時,父母不要毫不在意,不把孩子當回事,而是堅定地站在孩子身邊,用正確的鼓勵來支持他、引導他。

1、啟發孩子合理宣泄情緒。

很多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并不擅長主動表達內心的負面情緒。

這時父母別急著發表自己的意見,主動把「說話」、「發聲」的機會交給孩子。

比如在合適的時機下,和孩子單獨溝通交流,關心孩子的心情和感受。

如果孩子不習慣表達,父母可以試著現身說法,以孩子的視角分享自己失敗時的感受,讓孩子意識到:「我不可恥,我有權力失敗。」

當孩子聽得進去,愿意去表達傾述,就是給他的情緒一個出口,直面自己的心情。

2、模糊化孩子的「失敗事件」。

疏導完孩子的情緒后,要想從情感上安慰孩子,可以把「考不好」或者其他失敗事件放在一個籠統的語境中描述。

比如:

「考砸了、失敗了是很正常的,人人都會遇到。」

「沒什麼大不了的,一次失敗而已。」

不過分強調孩子失敗的具體事件,讓孩子簡單理解為一次「挫敗」而已,孩子能夠更坦然接納。

3、側重于原因分析,肯定孩子的成長。

孩子從感性的場景中恢復到理性狀態,最需要的是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里,接下來該怎麼解決和避免。

這時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批判心,保持客觀成熟的心態陪孩子分析原因。

當孩子一步步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可改進的方面時,別忘了夸孩子一句「你現在看問題和之前又不一樣了,真的是進步/成長了」。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教練式父母」給自己提供錦囊和方向。

有父母手把手地教和示范,孩子才有更大的信心認定自己能行,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能順利過關。

尹建莉老師說:

「人生萬事,得體的方式,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孩子這一路的成長,要經歷的事遠比父母想象得多,如果不用心去感受和學習,一旦錯過最佳的「保護期」,未來就很難指望他積極向上生長。

用恰到好處的方式愛孩子,是每一個父母最大的自覺。

但愿我們都能把孩子的事放在心上,認真履行為人父母的職責,讓孩子需要的時候有幫手,迷茫的時候有方向。

等他長大成人后,無論遭遇什麼,都能自信滿滿、堅定不移地向前沖去。

家里的開關臟了千萬別用水擦,教你1招,輕松一擦就干凈!
2023/10/04
家門口放地墊的注意,別不聽勸,真不是迷信,看完叮囑家里人
2023/10/04
​不管馬桶多臟多厚的黃漬,往馬桶撒一把它,一沖水就干凈,省錢又實用
2023/10/04
再沒錢也別買這種陽台的戶型,內行人一看就懂,不實用還浪費錢
2023/10/04
「一梯兩戶」為啥越來越不受歡迎?只因這6個缺點,讓人想搬家
2023/10/04
不管保溫杯多難洗,教你一招,不用洗滌劑,保溫杯細菌茶垢全搞定
2023/10/04
香蕉皮可別扔,學會這幾招省不少錢,家家戶戶都需要,學到就賺到
2023/10/04
原來洗衣機藏著個「小機關」,每個月一定要打開一次,不然衣服白洗
2023/10/04
買柚子時,挑尖的還是圓的?記住這5點,柚子皮薄肉多,汁水足
2023/10/03
今天才知道,把鋼絲球放火上烤一烤,這麼厲害,趕緊學學!
202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