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去表姐家,一進門就看到外甥滿臉不高興的樣子。
原來外甥暑假作業寫得一塌糊涂,數學題連續錯了好幾頁,表姐一檢查完,氣得火冒三丈,拿起作業本就是一頓罵。
「整天吊兒郎當,不好好學習,難怪期末不及格!」
一旁的姐夫看氣氛不對,趕緊走過來當「和事佬」,一邊勸表姐不要那麼兇,一邊安慰孩子:
「沒事沒事。咱學不會考不好沒關系,到時讀個厲害點的專業,學個一技之長啥的更重要。」
看似很有道理的一番話,卻讓我聽出了問題來。
不想孩子因為學不好、考不及格自信心受挫,便告訴他「沒關系」,這類的表達根本起不到鼓勵安慰的作用。
反倒會因為它背后暗含的「否定」,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打擊。
孩子沒考好,瞎鼓勵只會讓他越來越差
如今越來越多父母知道,孩子個性敏感、脆弱,平時不能太多打擊、嘲諷和責備。
于是習慣用「沒事」、「沒關系」這樣的表達,打消孩子的緊張和恐慌,試圖用無所謂的態度鼓勵孩子再接再厲。
只是,孩子聽到這種話,會怎麼想呢?
一場家長課堂上,主持人問所有父母一個問題:
「孩子沒考好,回到家你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現場的答案基本就兩種:一種質問為什麼沒考好,另一種則開明地安慰道「沒關系,下次努力就行」。
表面上,似乎后者更能讓孩子接受一些。
為了驗證是不是真這樣,主持人邀請兩位家長分別扮演父母和孩子,重現問題的場景。
結果卻發現,扮演孩子的家長,一聽到「媽媽」說「沒關系,下次再努力就行」這句話,心情沒有覺得輕松,反倒感覺比被罵一頓還難受。
這樣的體驗,經歷過的人才知道。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可無一例外地,每個人的思維都出現強烈的反彈,很快就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只白熊的形象。
這個著名的「白熊效應」放在教育中同樣適用:
越是不愿孩子放心上,孩子越在意。
這在某種程度就是一種「負面強化」作用,常常把「沒關系」、「不要緊」掛嘴邊,非但不能給孩子正確的鼓勵,還會讓孩子越學越沒自信,對學習和考試越抗拒。
不恰當的語言表達,對孩子的殺傷力遠遠超乎預期。
父母用意雖好,但孩子聽起來完全不是一回事
《陪孩子長大》一書中,作者盛琳表示:
「很多家長不知如何疏導孩子的情緒,為了不給孩子增加壓力,不斷提醒孩子‘不要緊張,放平心態’、‘考不上本科沒關系’。
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焦慮感。」
之前廣西一個男孩,期末考試「考砸了」。
雖然父母口口聲聲說「沒關系,不怪你」,可他還是受不了,直接拿了2400元現金離家出走。
無獨有偶。
廣東一個國中女學霸,考試失利成績掉到前十外。
結果聽到媽媽和奶奶安慰自己「下次考好點,這次不要緊」后,竟氣到把英語書撕掉,情緒崩潰。
相信父母表達的初心用意是好的,只是在緊張的學習壓力下,這些話只會被孩子解讀為:
「父母這麼說,看來是已經不看好我,對我沒信心了……」
「他們根本不懂,也不關心我,他們都看不出我有多在意難過。」
「我學習有困難,可他們只在意我考得好不好,從沒想過給我支持和幫助。」
別責備孩子喜歡想多,容易曲解父母話語的用意。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